常州手工乱针绣濒临失传 |
出处: 发布时间:2013-01-03 15:55:26 |
|
1976年,因“文革”而中断的常州工美研究所重组恢复,下设国画、刺绣、油画、雕塑、雕刻等多个小组,招收了30多个热爱美术的年轻人学习技艺,狄静就是其中之一。
那是乱针绣颇为繁荣的一段时期,虽然因为价格原因,作品与普通市民隔着不小的距离,但红星影剧院旁边气派的工美大楼无人不知,外宾来常,那里几乎是必到之处。
但好景不长,在众绣争霸的市场竞争中,因为体制陈旧,常州乱针绣逐渐沉寂,一度面临销声匿迹的危机。狄静记得,最窘迫时,工美所只剩下十几个刺绣组的美术师,闲在家里没事做。
“主要针对下岗女工招收学员,不收培训费,还反过来发工资,这样才能留住人,稳住队伍。”狄静说,这10年里,除了工作室的名字变更过之外,四五十位学员流动性很小。“曾经有人建议我,现在技术发达了,白布上打底可以用电脑打印,又快又好。我坚决不同意,一定要手工勾画。不管行业如何发展,老手艺绝对不能丢。”
2001年,狄静乱针绣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批作品参加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第二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选,拿下金、银、铜奖各一个。这是自1982年常州乱针绣夺得全国金奖后,时隔18年的再次复苏。
普及传承乱针绣的范围也越发广泛。最近几年,光是狄静工作室定期开展的乱针绣免费培训班,就累计培训了1000多人次,并在湖塘实验小学、新区实验中学开设了乱针绣兴趣班。
除了狄静之外,孙燕云等乱针绣行业内的领军人物也先后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改制后的工美研究所也焕发出新的活力。2002年,常州工美协会成立,将各门类工美从业者凝聚在一起,每年组织采风、交流、展览等活动。如今,常州全市共有乱针绣工作室近10家,从业人员超过百位,屡屡在各类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
狄静也想过离开,但最终是舍不得。1999年,跟随乱针绣传人、工美大师陈亚先学徒多年的狄静和孙燕云,创办成立了常州首家以大师名字命名的工作室——陈亚先乱针绣工作室。
“当时已经退休在家的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教授出山来当刺绣组的顾问,常州最有名望的书画、工美艺术家,几乎都来给我们上过课。”狄静说,那一批学生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常州工美行业中的领军人物。
(本文已被浏览 1910 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