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屯刺绣绣花村 |
出处: 发布时间:2009-01-15 10:45:33 |
|
“三更夜半人欢沸,郎伴绣针到天明”的场景,在兴义市万屯镇万屯村已一去不复返。记者近日踏访万屯时,这个曾因“绣花郎”而名噪一时的村落,在冬天的寒风里冷冷清清,偌大的村庄少见人影,只有柴火燃烧的青烟在石砌的屋顶上飘荡。“现在还能绣花的只有不到10户人家了,找不到钱,活路慢慢地丢了。”村支书李定华听说要找“绣花郎”,皱了皱紧锁的眉头。
10年前的万屯村,却是另一幅热闹场景。36岁的雷永秀说:“那时全村160多户人家,从早到晚没有停歇,村里的晒谷坪上,家家户户的院落里,聚满了绣花的乡邻,刚绣出的成品立即被云南罗平、广西隆林及兴义周边的货贩抢走,送来加工的布料马上又堆积如山。”
万屯村绣花的起源,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算起。大概在1983年至1984年间,村民李美英在云南看到一种手工绣的婴儿背带,花色精美,做工优良,爱不释手的李美英在云南悄悄呆了一周,将式样和绣法学会,回来后开始在耕作之余,自绣背带出售。让人眼红的利润使全村陷入绣花热潮,万屯村很快因“绣花村”、“绣花郎”而闻名。李定华回忆,鼎盛时期,全村80%以上的人口参与,从10岁小孩到60岁老人,男女老少人人手中绣针飞舞。“户均每天收入在15元以上,相当7个半壮劳力一天的工钱。”
“万屯出了绣花郎”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各种关于“绣花郎”的报道见诸报端。
经历15年左右的辉煌后,万屯绣花慢慢走向没落。“1997年以后,村里的年轻人发现出去打工更找钱,再也不愿呆在家里穿针引线了。”李定华说。有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绣一天花顶多赚20块钱,一天坐下来,眼冒金星、腰酸背疼,而在附近随便打零工,每天工钱至少在50块以上。于是,近10年来,村里的青壮年一拨一拨往外走,此前川流不息的货贩子也少了很多。镇里的干部说,万屯绣花由盛而衰,一是绣出的品种单一,绝大部分为婴儿背带,市场需求有限;二是在技术上脱节,体现民族特色的元素少,技术改造、升级面临资金、人员等诸多困难,所以每况愈下。
盛极一时的“绣花郎”逐步退出舞台,并没有给万屯村村民造成冲击,很多人认为,既然赚不到钱,就该退出了。但村里部分返乡农民工经历外面的风雨洗礼后,将目光又投向这一曾经在村里兴盛了10多年的产业,他们认为,如果引进先进技术,融入布依族文化元素,也许,“绣花村”将重现往昔热闹场景,“绣花郎”再活跃如常,成为兴义乃至黔西南州旅游业发展的一张名片呢?
(本文已被浏览 1692 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