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中国服装设计中的“大设计观” |
作者: 出处:创虹绣花网 更新时间: 2011年03月11日 |
何谓“大设计”?其意首先体现在“大”字上,“大”字可以理解为范围广、程度深的含意。这种“深”与“广”显然是有比较而言的,是针对现在普遍存在“浅”而“窄”的“小设计”而言的。
为什么要提倡舍“小”取“大”呢?
原因是非常简单而明确的,那就是以“为单纯产品而设计”为目的的、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小设计”思想,无论从思维、观念以及内容、方法上都已经不符合、不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已经开始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设计产品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同而出现大量的滞销商品就是证明。如在1997年我国有一万四千万亿元的产品积压?远远高出我国当年的国民收入?(注明资料来源),探其原因当然不会是单一的,但设计脱离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无疑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而这种设计在传统的“小设计”观指导下的做法,它的工作程序和模式看似好象都合乎程序和逻辑。然而,在分工明确的工作环节中,存在着太多的脱离消费者需求的可能性,市场调研的资料有误、过时或者不深入、不全面、不客观,设计不容任何程序上的任何一丝主观臆测和草率,企业主管对设计的主观、庸俗的见解等等,一切都可能使设计脱离消费者的需求。这也可以解释“小设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暴露出“浅”而且“窄”的弊端的原由了。
    “大设计”是一种新经济条件下诞生的新的设计观念,它必将产生新的设计原则、设计态度和设计方法。
它所蕴含的“广”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在各设计领域之间、各学科之间的割裂状态,甚至相互看轻、相互排斥的可笑思想和行为,而形成互补、互用、互动的整合之力;它的“深”是要改变“小设计”在设计意义上的单纯功利性,设计指导思想上的过于主观性,设计内容上的相对狭隘性,工作程序上的太过机械性,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设计与需求的最有效对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因为从现在及未来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上看,“质”的增长已经开始逐渐取代“量”的增长,而设计质量将成为产品总体质量的关键,设计创新不应局限于市场,而应更多地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新的伦理道德规范,来源于新的产品设计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对生态与环境的关注和讲求“少而优”的原则。因此,重新界定设计的意义,拓宽设计的范围,挖掘设计的深度,对设计进行有效整合、贯穿和延伸已经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当前中国的服装设计必须要从单纯的、单一的实态“物”的“小设计”逐渐过渡到“大设计”中来,从单极物质存在的层面上拓展开来,如果是仅仅是停留在“物”的设计上,不但人为地割裂了衣和人和自然的互动关系,从未来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孤立的,表象的,静止的,狭义的设计观,其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只有把服装的设计放置到与产品相关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的环境中去考虑设计,才会是相连的、内在的、互动的、广义的。按“大设计”要求去设计一件服装产品,从它一诞生起,就置身于一个使用的内外环境中,外环境要考虑该产品与建筑、景观等等的协调与统一。如果涉及区域性问题,还需考虑地域文化,民族传统等要素。而内环境则要考虑该产品与人体生理及室内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考虑与织物装饰设计的关系,考虑其展示的视觉效果与心理要素关系。同时亦需要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会产生有害物质,是否会污染环境等等。因此,从“大设计”的视角理解,虽然设计师设计的内容从表面上看是服装与服饰,但实质上设计的是人与社会与自然三者间的和谐互动的关系。
    “大设计”不但从设计指导思想上突出对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关怀精神,还需把设计的触角力口以最大量化的拓展和延伸。
全面渗透到企业的服装品牌的设计中,渗透到管理、生产、营销、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中,渗透到一些看似细小的、不重要的、甚至是容易被人忽略掉的点点滴滴上去,多角度、全方面地去考虑如何通过全面的设计影响去构筑一个品牌的人文环境,反映和衬托出产品的品质进而对产品的销售起暗示与诱导作用。只有做到设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才能使企业全方位去透露出一种气息,体现出一种追求,让品牌焕发一种精神;显现一种文化!从而使我们的服装品牌更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更具备一个品牌所应有的实质意义!-浙江科技学院设计与艺术系
(本文已被浏览 1248 次)
|
|
|
|
文章评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