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稀罕的衣服,这里都有 |
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6年01月06日 |
  日前,上海一家服装博物馆静悄悄地开馆了,5000余件珍贵藏品,3000余万元的总价值,体现了一个私营服装企业的魄力。
乾隆年间的缂丝龙袍、来自赫哲族老阿妈手中的大马哈鱼鱼皮衣、民国初期的雕花黄铜电熨斗、瑶族八芒太阳蝶纹织锦……日前,位处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区深处的美特斯邦威服装博物馆静悄悄地开馆了,它拥有2000平方米的宽敞展示空间,轮换展出5000余件珍贵藏品。很难想象,这家活色生香的沪上首家服装博物馆,是由一家私营服装企业开办的。
从2004年1月筹建到2005年12月开业,短短两年,收集人员和专家组到各省市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征集了数千件藏品,美特斯邦威总裁周成建更是为此付出了3000余万元。很多藏品背后有着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文化背景。
整座博物馆的内部设计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唐绪祥的手笔,简洁明亮的立面,大通柜、独立展柜和大型立柜相结合的展示方案,整个空间给人一种开扬的感觉。在上千件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龙袍。
“在所有的藏品中,龙袍是最贵的。每件价值少则10万元,多则几十万元。这些龙袍在民间很难征集到,我们都是从专家手里征集来的。”博物馆负责人王文杰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看到馆内陈列的这组龙袍有十几件,每件都动用了盘金绣、妆花缎、纳纱绣等特殊工艺,其中一件缂丝工艺的就更为珍贵。“你看,它是明黄底子的,上面带有帝王服饰专用的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等。我们总是将那些亲王、命妇的蟒袍通称为龙袍,但其实这件才是真正皇帝穿用的龙袍。它动用了缂丝工艺,人们说‘一寸缂丝一寸金’,这种工艺最为耗时、费力,制作这件袍的袍料至少要花掉一两年的时间。”王文杰说。
比较有特色的藏品还包括赫哲族鱼皮衣、苗族牛血衣。参与收集工作的朱莹告诉记者:“这件鱼皮衣来自一位东北赫哲族老太太手中。因为在当代缺乏实用价值,这种手艺本来快失传了,我们好不容易找到那位老人。她80多岁了,还亲手给我们做了好几件鱼皮衣。这衣服用的是大马哈鱼鱼皮,鱼捕好后,把皮取下来,经过特殊的工艺打制,让皮又韧又软。我们买这几件鱼皮衣,也花了几万元钱。”
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平讲述了另一件牛血衣的来历:“它来自贵州省雷山县大塘地区。只有那儿的苗族才会穿这种特殊的衣服。我们在当地一名收藏者那儿购得它。在制作时,苗族人会拿牛或者猪的血浆涂在衣服上,让布发硬,上面再涂一层蛋清使其更具光泽。那儿的苗民们只有在很隆重的节日里才穿这种特制的衣服。”
馆内展出的历代服饰则包括光绪年间红绸地五彩绣牡丹富贵纹氅衣、晚清蓝色缎青龙白虎纹道士法衣、民国时期黑色灯芯绒短袖旗袍等林林总总数百件,一件民国时期黑色裘皮大衣已经完全采用了西式裁剪,现在看上去依然时髦、漂亮,在它的前片上有胸腰省,袖子为两片袖结构,双排扣,腰部左右各有一挖袋,领部镶着富贵大气的毛皮。
藏品中还包括很多配饰:缝着八仙的罗汉帽饰、银蕨芽项圈摇头麒麟长命锁、哈尼族双龙衔珠实心银镯、壮族银霞帔等。一件汉族狮纹如意银簪,簪头如剖开的半个苹果,由一片平整的银片和一片饱满凸出的镂花银饰片焊接而成,镂花饰片上是包围在回纹、蔓草纹中的一只狮子;簪颈焊接了凸出的一朵银花,中心焊绿玉珠。簪尾镂花纹饰着佛手、石榴和桃子三大吉祥果,做工精致,充满寓意。据介绍,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是几卷出自中国服装史研究泰斗——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遗稿。这手稿是由沈先生的衣钵传人、中央工艺美院原教授、服饰研究专家黄能福馈赠的。黄能福还以80岁高龄亲自担任了这座博物馆的高级顾问。他说:“我记得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亲自叮嘱过两件事:一是通过文化部长转告沈从文先生出一本中国服装史研究的书;一是创办一座中国服装博物馆。让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筹办了近10年的中国服装博物馆迟迟未能建成,如今由这家民营企业创办了这样一座服饰博物馆,是件非常有气魄和有意义的事。”
据记者了解,此前,国内的专业服饰博物馆非常之少,屈指可数的两个是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和宁波的一家民办服饰博物馆。如今上海这家服饰博物馆除了给专业设计人员提供一个资料和灵感来源地,也积极准备以公益事业型的门票价格对外开放,迎接社会民众参观。 
(本文已被浏览 945 次)
|
|
|
|
文章评论 |
|
| | | |
|